清遠民進會員何偉杰 助力“百千萬工程”
我叫何偉杰,是民進清遠市基層委員會的會員,民進清遠市基層委員會青工委副主任,我于2013年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短視頻,即興創作了一條小視頻,沒想到視頻發布第二天就突然火了。那次,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,我便開始了我的新媒體創業之路。
沒多久,我就成了清遠當地比較為人熟知的小網紅。當時也是微信高速發展的年代。兩個月時間我便擁有了10多萬粉絲,發布的視頻在公眾號基本保持10w+的水平,當時也算是當地第一個。突然間很多的光環在我身上,每天都有很多粉絲給我“寫信”,曾經我也有過飄飄然的感覺。慢慢的,我開始組建了自己的團隊,但是這也意味著我不能單純的搞創作,更要考慮到團隊的發展,轉化變現是我接下來急需考慮的事情,于是我便開始接洽一些廣告業務。內容與廣告本身是有一定沖突的,慢慢的也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。我曾經也很苦惱。也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失眠的夜晚,我苦惱為什么不能單純的搞創作,也苦惱有時候連工資也發不起,更苦惱接下來我的團隊應該如何發展壯大。這個時候一個廣西的前輩找到我,他說愿意投資200萬扶持我的團隊,但前提我必須把團隊全體帶到廣州上班。這無疑是一次機會。但是,在那個時候我的二胎兒子剛出生,父母也年邁,如果去了廣州,則很難兼顧到家庭。在與家里溝通后,沒想到家人也支持我出去闖一番。
到了廣州,一切都是新鮮的。我沒想到公司居然有1000人之多,而我是一個項目的負責人。在廣州,我擁有了更多的成員、資金、資源。但是,我沒有了身上的光環。因為在廣州沒有人認識我,我等于要從零開始,這也是一個挑戰。我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,在白云區租了一個小單間,每天6點多起床,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到天河上班。我沒想過,在大公司上班,坐電梯都是要排隊的。就這樣就過了兩年多時間,這兩年多我學習了很多,跟著前輩們走南闖北,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。生活也好像越來越好,但是這是物質上的。同時,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,公司有著各種的kpi考核,這些kpi也在逐漸磨平我的菱角。我不再是清遠鄉親們那個接地氣、有才的何偉杰哥哥,我很累,我又開始矛盾了。無數個夜晚我都在想:做人是為了什么?發財?健康?快樂?其實,我也不知道為了什么,我只是覺得我自己當時的狀態很累很麻木。過年回家,我兩歲多的兒子居然不讓我抱,也不叫我。很多親戚朋友甚至粉絲都問我為什么那么少更新作品了?是不是不做了?我也在問我自己:“這就是我想要的?”于是,我有了回到家鄉的想法。當我辭職的時候,我的老板很驚訝,他說:“為什么這么突然?你不要走,留下來吧,相信我,你是一條在大海里游的魚,小河小溪真的不適合你?!碑敃r我沒有解釋太多,因為我已經下決心回到清遠了。
回到清遠,我卻面臨了領一個難題。團隊的小伙伴普遍年輕,他們也習慣了廣州的生活。當我說要回到清遠,沒有一個小伙伴愿意跟我回去,是一個都沒有。于是,我又變回了一個人,而且時代在進步,清遠也開始出現了不少其他的網紅。那個時候,我真的想放棄了!碰巧當時電視臺知道我回來,約我做了一個專訪。我記得我當時無意間說了句:“哪怕只有一個粉絲,我也會堅持做下去?!弊鐾瓴稍L我才發覺自己吹大了,唉,沒辦法,說到要做到,我還是再堅持一把吧!因為沒有了團隊,我要學習更多的技能,而且觀眾對內容也不是當年那么容易滿足。隨著手機行業、新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,從事這個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了,正所謂后浪推前浪,再這樣下去我的職業生涯可能很快就要結束了。那段時間我把自己關在房間,我在想我的出路。由于我早期的作品都是以清遠方言為主,大家也習慣了我親切的鄉音。我就在想,方言只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。那時經常聽到有人說清遠是“文化沙漠”。我能不能透過方言,再進一步延伸我的內容呢?于是,一個欄目應運而生---《何偉杰哥哥走街鎮》。我透過方言,介紹清遠各個街鎮的人文、歷史、風俗。沒想到正因為這個欄目,我又火了一把。一時間,我多了很多各個街鎮的鄉親粉絲,確切來說,是朋友。而當時也有一些本土有情懷的企業愿意贊助我的拍攝,于是我的團隊又慢慢組建起來了。
慢慢的,我仿佛發現了新世界!清遠,我的家鄉,不是沒文化的,只是缺乏宣傳。我的題材變得源源不斷,影響力也越來越大。但是經過前面兩次的經歷,我變得更加沉穩,我不會去參加太多商業性的活動。在空余時間,我更透過我的影響力去幫助一些困難的群體。例如清遠的廣東首例罕見病“龐貝氏癥”患者宇寧,我為她拍攝了根據她原型的改編微電影,為她籌集治療善款。另外也召集了一班熱心粉絲,透過義工協會,助養了一些孤兒,至今已經持續了三年,從沒間斷。后來透過清城區委宣傳部的推薦,我還成為了清城區的政協委員。
2019年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這一年疫情暴發,讓很多人措手不及,我的公司也受到影響。當時在辦公室和小伙伴們想著該怎么辦,在網絡上也出現了一些輿情,我就跟小伙伴們商量,要不我們去拍攝一個視頻,為一線人員、為大家打打氣吧?因為對疫情的恐懼,我開始以為小伙伴們會拒絕,沒想到大伙都馬上答應了。隨機我便聯系到宣傳部的領導,看下能否幫忙聯系拍攝事宜。由于當時口罩緊缺,宣傳部領導也考慮到我們的安全,東拼西湊,領導給了我一小盒口罩,當時非常感動。視頻拍攝完當天我們就制作發布,雖然是沒有酬勞的創作,但是卻創做了160萬的播放量,那幾天朋友圈都在傳播我們的視頻,這個視頻也為大家鼓舞了士氣。在往后的日子里,我們也配合政府做了數十條疫情防控宣傳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后更參與填詞、制作抗疫歌曲《在明天》,聯合全國90多個城市新媒體同時發布歌曲,累計播放量達3000多萬。沒想到,我們的創意、拍攝技術,可以用在文化輸出與政務宣傳,我們再也不用為了賺取廣告費做一些違心的宣傳。接到政府的宣傳部門、文旅等部門日常的宣傳。為了適應政務宣傳更高規格的需求,我們視頻的制作質量在工作過程中更是有了質的飛躍!
由于地理環境影響,清遠地區歷代都飽受洪災困擾。但是,清遠人每一次都化險為夷。2022年,清遠更是經歷了百年難遇的洪災。當天,在接到市委網信辦的通知后,我們便帶上設備奔赴一線。當晚我們便創作了視頻《清遠擔當》,為大家鼓舞士氣。最終,我們成功渡過險境。清遠,因洪災鳳凰救人犧牲而化身為鳳城。清遠人更是傳承了鳳凰的義勇精神、浴火重生的精神!
近年來,在從事大量的文化記錄拍攝過程中,我有了新的感悟。很多人文歷史記錄,是搶救式的,例如一些古村落、文物、建筑等。去年在與清遠市檔案館的合作,我們拍攝了大量的清遠口述史,這些紀錄片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。同時,一些引發人們鄉愁的紀錄片,更是讓很多華僑有著深深的共鳴。還有一些在外求學的學子,透過我們的宣傳片,了解到了家鄉的發展,紛紛回到家鄉投身建設。去年,與清城區委組織部合作的宣傳片《歸雁》,更是登上了中國組織人事報。國家正在大力推行鄉村振興,我們用鏡頭記錄了無數支援鄉村建設的年輕創業者,為團市委拍攝《鄉村ceo》系列紀錄片,講述了他們的創業故事,在“青年助力百千萬工程”“廣東青年鄉村ceo實踐基地”授牌儀式上播放,制作的5條嶺南美食|清遠系列視頻,通過省委網信辦在香港文匯的報道。2020年何偉杰的《用清遠話講清遠故事》還被廣東省委網信辦評為2020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。
這些年的工作體會,讓我深深明白到,從事新媒體不僅是營生的工作,更是學習進步的過程。我熱愛我的工作,也讓我找到了人生價值。文化,是一個地方的根。作為新媒體人,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,更要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根植到每個人的心中。在內容創作上,作為有一定粉絲量的kol,現今網絡環境復雜,我更要堅守自己的原則,不能盲目為了流量丟了底線。做事與做人一樣,學壞一天就可以,學好卻要堅持。我愿意做一個,矢志前行的逐夢人。志之所趨,窮山距海不可阻擋。